您是否在行書學習的道路上,正遭遇一道難以逾越的瓶頸?您或許已將單個筆畫磨練得精熟,對牽絲引帶的技巧也頗有心得,但當您將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時,寫出的字卻總是感覺平鋪直敘,彷彿缺少了靈魂與生命力。這種靜態、呆板的感覺,正是從「寫好字」到「懂書法」蛻變過程中一道至關重要的門檻。許多學書者在此徘徊不前,誤以為是練習量不足,實則癥結在於未能領悟一個更深層次的藝術法則。
第一章:藝術的門檻——為何你的行書缺乏「神采」?
跨越這道門檻的鑰匙,便是行書藝術中最富動感與魅力的核心原則——「欹側取勢」。這不僅是一項技術,更是一種美學觀念,是書法家為靜態的漢字注入內在生命力與藝術張力的不二法門。本文將作為【德道書法】YouTube頻道「行書入門」系列的深度理論拓展與永久學習檔案,旨在為您系統性地剖析「欹側取勢」的理論內核、歷史傳承與實踐心法。這篇深度行書入門指南,將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技巧的講解,更將引導您探究如何改善行書動感的根本原理。
我們將一同潛入書聖王羲之、文豪蘇軾等書法巨匠的筆墨世界,解碼他們如何運用這一核心心法,將文字從實用的符號提升至具有「神采」的藝術境界。通過本次系統性的書法教學,您將理解,「欹側取勢」並非故弄玄虛,而是植根於深刻的書法美學與力學原理之上的高級智慧。準備好,讓我們一同開啟這趟從形似到神似的蛻變之旅。
【行書入門】第3講 「欹側取勢」👇
第二章:解構「欹側取勢」——源自孫過庭《書譜》的理論基石
要真正理解「欹側取勢」,我們必須追本溯源,回到中國書法理論的巔峰之作——唐代孫過庭的《書譜》。孫過庭以其精煉而深刻的語言,為後世學書者揭示了一條螺旋式上升的進階路徑:
「初學分佈,但求平正;既知平正,務追險絕;既能險絕,復歸平正。」
這段話精闢地概括了書法學習的三重境界。我們初學楷書,追求的是間架結構的穩定與工整,此為「平正」之境。這是建立一切書法藝術的根基,如同建築的地基,必須堅實可靠。然而,若止步於此,書法便容易陷入僵化與刻板。
因此,行書的學習,特別是我們今日探討的「欹側取勢」,正是向第二重境界——「險絕」——發起的第一次關鍵衝鋒。
那麼,究竟何為「欹側」?它絕非簡單地將字寫歪或使其傾倒。真正的「欹側」,是在維持整體漢字重心穩固的大前提下,有意識地、藝術性地打破字形結構的絕對對稱與平衡。它通過部件之間的穿插、揖讓、錯位、收放,營造出一種充滿內在張力的動態平衡。
這正如一位太極宗師,身形看似搖曳不定,步法變幻莫測,但其核心氣息沉穩,重心始終凝聚不散。這種由「欹側」所產生的「勢」(筆勢),便是行書神采飛揚、顧盼生姿的生命力源泉。
「勢」是一個極具東方哲學智慧的概念,可以理解為一種「蓄勢待發的能量」或「視覺上的運動趨向」。一個平正的字是靜止的,而一個善於取勢的字是運動的。它彷彿被賦予了方向和速度,引導著觀者的目光在紙面上流動、跳躍。
因此,掌握「欹側取勢」,本質上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名「漢字的導演」,在二維的紙面上調度筆畫、結構,上演一齣充滿節奏與情感的視覺戲劇。
更深一層理解孫過庭書譜中的智慧,我們會發現這三重境界並非線性遞進,而是一個辯證的循環。最終的「復歸平正」,並非倒退回初學者的呆板平正,而是在經歷了「險絕」的洗禮後,將萬千變化內化於心,最終達到的一種更高層次的、蘊含無限動感與張力的簡約與自然。這是一種「絢爛之極,歸於平淡」的境界,也是晉人風韻的精髓所在。
第三章:千年大師課——從晉人風韻到宋代尚意
理論的生命在於實踐與印證。為了讓「欹側取勢」這一略顯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,我們將深入分析三位風格迥異、但皆為此道宗師的書法巨匠。他們的作品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光譜,展示了「取勢」的三種至高境界。
3.1 王羲之的自然之勢:《蘭亭集序》中的晉人風韻
被譽為「天下第一行書」的《蘭亭集序》,是晉人風韻與瀟灑氣度的極致體現。在進行王羲之蘭亭序分析時,我們會發現,書聖的「欹側」是含蓄的、內斂的、高貴的。它並非刻意為之的炫技,而是在心手雙暢、物我兩忘的書寫狀態下,「隨心所欲不踰矩」的自然流露。其作品中的動感,源於對結構最精微的調控,實現了近乎完美的動態平衡。
![]() |
「天下第一行書」《蘭亭序》中的「之」字,凡二十見,無一雷同,盡顯書聖隨心所欲不踰矩之化境。 |
案例分析:「之」字
《蘭亭集序》中出現了二十個「之」字,形態各異,無一雷同,堪稱千古奇觀。我們選取其中最經典的一個形態進行剖析。請仔細觀察,整個字的視覺中軸線是向右下方微微傾斜的,營造出一種前傾的動勢。
然而,王羲之高妙之處在於最後一筆舒展的捺畫。這一筆捺畫,如舞者舒展的長袖,又如船錨入水,向右下方沉穩地壓住,其力量與角度恰到好處地抵消了字身傾斜所帶來的失重感,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力學平衡結構。字形在極致的動態中顯得無比安詳、典雅,這便是最高級的「穩中求險」,是天人合一的「自然之勢」。
有興趣進行深入學術研究的讀者,可參閱故宮博物院數位典藏中關於《蘭亭集序》的權威資料。
3.2 蘇軾的情感之勢:《寒食帖》中的宋代尚意
如果說王羲之的「勢」是理性的、是純粹美學的,那麼蘇軾的「勢」則是感性的、是情感的怒濤。這件被譽為「天下第三行書」的傑作,是蘇軾因「烏台詩案」被貶黃州,在人生最低谷、心境最蒼涼時所書。蘇軾寒食帖筆法的精髓,正在於它完美體現了宋代尚意的書學思想——書法的形式應當服務於書寫者內心意念的表達。
![]() |
《寒食帖》中的「年」字,通過重心下墜與筆畫加重,將詩人內心的沉重嘆息形諸筆端。 |
![]() |
「破竈燒濕葦」句,字形結構的破碎感與詩文意境高度統一,是「尚意」書風的極致體現。 |
案例分析:「年」「雨」「破」字
蘇軾的「欹側取勢」,是其內心波瀾在筆尖的真實投影,字隨心轉,毫無矯飾。
- 「年」字:當詩文寫到「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」,第二個「年」字被突然放大、加重,字形扁闊,重心急劇下墜,彷彿一聲無法抑制的沉重嘆息,將歲月流逝、壯志難酬的悲慨具象化。
- 「雨」字:寫到「今年又苦雨,兩月秋蕭瑟」,「雨」字被緊縮、壓扁,向右下方傾斜,墨色濃重濕潤,彷彿能擠出水來。整個字傳遞出一種令人窒息的壓抑感,與詩人當時所處的陰冷潮濕的環境與心境達成了完美契合。
- 「破」字:在「破竈燒濕葦,葦濕竈煙橫」一句中,「破」字的「石」部與「皮」部被左右極力拉開,結構鬆散,形態破碎,視覺上產生了強烈的撕裂感,與詩意中殘破的爐竈、困窘的生活形成了驚人的通感。
蘇軾的實踐告訴我們,「欹側取勢」不僅是美學技巧,更是強大的情感表達工具。讀者可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站查閱《黃州寒食詩卷》的高清圖像以作更深入的體會。
3.3 米芾的險絕之勢:《蜀素帖》中的縱橫捭闔
在北宋四大家中,米芾是將「欹側取勢」推向極致,並將其作為個人核心風格語言的典範。他的書法以「刷」字聞名,追求的是風馳電掣的速度、八面出鋒的姿態,以及在極限狀態下對平衡的掌控。《蜀素帖》便是其風格的集大成之作,展現了一種令人心跳加速的「險絕之勢」。
![]() |
米芾《蜀素帖》局部,展現其標誌性的左倚右倒、風馳電掣般的「刷字」風格。 |
![]() |
米芾通過誇張的穿插與錯位,在《蜀素帖》中創造出險象環生的視覺張力。 |
![]() |
分析《蜀素帖》的結字,可見米芾如何在極致的動態中,憑藉高超技巧維持重心的奇絕平衡。 |
案例分析:「松」、「月」、「江」字
米芾的字常常左倚右倒,如狂風中的勁草,險象環生。觀看他的字,就像在欣賞一場高空走鋼絲的表演。
- 「松」字:「木」旁極力左傾,而右側的「公」部則向右上方昂揚,形成強烈的內在對抗與張力。
- 「月」字:整個字形呈一個誇張的斜切角,彷彿即將滑出紙面,但內部筆畫的精準穿插與最後一筆的回勾,又奇蹟般地將其穩住。
- 「江」字:「氵」旁與右側的「工」部上下錯落,左右開張,筆畫之間充滿了彈性與速度感,完美詮釋了其縱橫捭闔的筆勢。
米芾的「險絕」是一種建立在高度自信和爐火純青的控筆技巧之上的藝術冒險。他向我們展示了,當一個書法家對行書結構技巧的理解達到極高層次時,便能遊刃有餘地在失衡與平衡的邊緣舞蹈,創造出令人拍案叫絕的奇險之美。
宗師風格比較分析
為了更清晰地理解三位大師在「欹側取勢」運用上的異同,下表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比較:
宗師 |
核心理念 |
風格特徵 |
情感表達 |
臨摹要點 |
王羲之 |
自然天成,中和之美 |
含蓄高雅,穩中求險 |
瀟灑安詳,風韻超然 |
分析中軸線,體會收筆的平衡作用 |
蘇軾 |
尚意,字隨心轉 |
重心變化,墨色濃淡 |
情感直抒,蒼涼頓挫 |
感受字裏行間的節奏與情緒起伏 |
米芾 |
縱橫捭闔,八面出鋒 |
大角度傾斜,迅疾刷寫 |
自信張揚,淋漓痛快 |
練習高速、大幅度動作下的控筆能力 |
通過對比,我們可以看出,「欹側取勢」並非一個單一的、固定的公式,而是一個廣闊的創作空間。從王羲之的典雅平衡,到蘇軾的情感宣洩,再到米芾的極致動感,它為書法家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。
第四章:從理論到實踐——掌握行書結構技巧的系統指南
欣賞完大師們出神入化的揮灑,我們最終需要將這些高遠的心法,落實到日常一筆一畫的練習之中。從欣賞到應用的轉化,是學習行書的步驟中最為關鍵的一環。行書的動感與神采,很大程度上源於其行書偏旁部首簡化寫法與結構變形。掌握這些規律,是我們在自己的書寫中應用「欹側取勢」的基礎。
對於初學者和進階者而言,系統性學習的最佳範本,莫過於被譽為「學行書第一帖」的《集王聖教序》。此碑文由唐代懷仁和尚耗時二十餘年,從王羲之的傳世墨跡中集字而成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王羲之行書的用筆與結字法度,是我們學習規範行書結構技巧的最佳字庫。
![]() |
《聖教序》集王羲之行書,結構嚴謹,是學習行書偏旁部首的最佳範本。 |
![]() |
《大唐三藏聖教序》局部,王羲之行書法度之典範。 |
![]() |
細品《聖教序》用筆,感受在嚴謹法度之內,蘊含的精微動感與欹側之勢。 |
讓我們以《聖教序》為例,解析幾個常見偏旁部首如何通過變形來「取勢」:
- 言字旁(言):在楷書中,言字旁是嚴謹的五筆。但在行書中,它被高度概括、簡化,常處理成一個帶有向右下方動勢的簡潔符號。這種簡化不僅提升了書寫速度,更重要的是,它通過自身的傾斜和收縮,主動為右側的主體部分「讓」出空間,形成一種主次分明、揖讓有禮的動態關係。這種部件間的動態互動,離不開對筆畫連接的深刻理解,這一基礎技能在我們的**[行書入門第一講:牽絲連帶的奧秘]**中有深入的剖析。
- 門字框(門):楷書的「門」字框追求對稱與穩定。而行書則徹底打破了這種對稱。通常,左部會被寫得相對收斂、窄小,而右部則寫得更為開張、舒展,形成一種靈動的開合之勢。這種不對稱的處理,使得字內部的空間(即「字眼」)變得更為活潑、透氣,避免了封閉結構帶來的沉悶感。
- 走之底(辶):走之底是行書中最具表現力的部首之一。它徹底擺脫了楷書一板一眼的形態,變得極富彈性與節奏感。起筆的點與橫折常被簡化,中間的運行部分一波三折,充滿動感。而最關鍵的,是最後一筆捺畫。這一捺或出鋒銳利,或回鋒含蓄,但其核心功能始終是穩穩地承托住上方的所有部件,如同一個堅實的底座,讓整個字在飛動之中不失穩固。要將這種傾斜的形態寫得既快又好,對轉折處的筆法有極高要求,相關技巧在我們的**[行書入門第二講:轉折技巧的核心]**中有詳細的教學。
系統性練習建議:
- 分析中軸線:在臨摹《蘭亭序》、《聖教序》等經典法帖時,改變以往只看筆畫形態的習慣。用一支鉛筆,輕輕地在範字的複印件上畫出每一個字的動態中軸線。去感受和分析它是如何傾斜的,以及書寫者又是通過哪一筆或哪個部件來實現最終的平衡。
- 有意識的誇張:在脫離範本自主練習時,可以嘗試有意識地、甚至略帶誇張地加大某些字的欹側幅度。這個階段的目標是「務追險絕」,先大膽地去打破平衡,在失衡的邊緣探索,然後再慢慢學會如何將其拉回穩定。這個「從失衡到平衡」的過程,能讓您對重心的控制能力產生質的飛躍。
- 讀帖重於寫帖:書法是「眼在手前」的藝術。提升審美認知,是寫好字的先決條件。每天花十五分鐘時間,不去動筆,只是靜靜地讀帖、分析。看得多了,腦海中自然會建立起一個關於「美」的標準庫,下筆之時,便會不自覺地向這個標準靠攏。
通過以上系統性的行書教學,您將能逐步將「欹側取勢」的法則,從大師的傑作中「解碼」,並「編碼」到自己的書寫習慣中去。
第五章:關於「欹側取勢」的常見問題解答 (FAQ)
本節旨在解答學書者在實踐「欹側取勢」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困惑,以期掃清您學習道路上的障礙。
📌問:行書中的「欹側」和寫錯了的「傾倒」有什麼本質區別?
答: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。其本質區別在於「重心」與「意圖」。「傾倒」是結構的崩潰,字的重心完全失控,給人一種站立不穩、即將倒塌的感覺,這是技術失誤的結果。而「欹側」則是有控制的、有目的的不對稱。它雖然打破了絕對的平衡,但通過其他筆畫的巧妙配合(如拉長、加重、改變角度等),將字的重心牢牢鎖定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,形成的是一種充滿內在張力的動態平衡。前者是「失控」,後者是「掌控」。
📌問:初學者應該從哪本帖開始練習「欹側取勢」?
答:對於初學者而言,直接上手米芾這類風格強烈的法帖,容易因難度過高而挫敗,甚至誤入歧途。最推薦的入門法帖是《集王聖教序》。因為它集自王羲之的字,法度嚴謹,欹側的幅度相對溫和、典雅,規律性也更強,便於初學者理解和掌握其基本法則。在對《聖教序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練習後,再進一步去學習《蘭亭集序》**,體會其更為自然、隨性的變化,將是一個循序漸進、事半功倍的學習路徑。
📌問:當字的結構傾斜時,我如何才能保持重心穩定?
答:這需要練習一種「全局意識」。在書寫一個傾斜的字時,心中要時刻預判它的重心會偏向何方,並提前設計好一個「平衡筆」或「錨定筆」。這個關鍵筆畫通常是字中比較舒展、有力量的筆畫,例如長橫、長豎、撇捺,尤其是捺畫。在一個向左傾斜的結構中,一個沉穩有力的右捺往往能起到「定海神針」的作用。練習時,可以特別關注並加強這些關鍵平衡筆畫的書寫質量。
📌問:是不是一篇行書作品裏的每一個字都需要「欹側」?
答:絕對不是。一篇優秀的行書作品,如同交響樂,需要有節奏、有變化。如果篇中每一個字都極盡欹側險絕之能事,反而會顯得躁動不安、缺乏章法。真正的章法之美,在於「平正」與「險絕」的交錯出現。一些結構相對平正、穩重的字,可以起到穩定篇章節奏、調整呼吸的作用,而穿插其中的欹側變化的字,則如同樂曲中的華彩樂段,能瞬間點亮整個作品。這種「正」「奇」相生的佈局,才能營造出跌宕起伏、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。
第六章:結論——通往超凡書法的必經之路
「欹側取勢」,是行書藝術從「技法」層面通往「藝術」殿堂的橋樑。它考驗的不僅僅是書寫者對毛筆的駕馭能力,更是其審美格局、藝術膽識與情感深度的綜合體現。回顧孫過庭的教誨,我們深知,這是一條從「求平正」的基礎,到「務追險絕」的探索,最終「復歸平正」的昇華之路。這個最終的「平正」,是歷經風雨後的安詳,是蘊含萬千氣象的從容,是真正屬於書法藝術家的自由境界。
希望通過本文系統而深入的解析,能夠為您在行書學習的道路上點亮一盞明燈,幫助您理解為何要「欹側」,如何去「取勢」。請記住,這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神秘技巧,而是一套可以通過觀察、分析和刻意練習來逐步掌握的藝術法則。願您能勇敢地邁出追求「險絕」的第一步,在筆墨的世界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動感與神采,早日寫出既有深厚法度、又富個性精神的理想之作。
閱讀是第一步,但親眼見證更能加深理解。為了觀摩這些原則在實際書寫中的動態呈現,並繼續您的系統性學習之旅,誠邀您訂閱【德道書法】YouTube頻道,觀看實時的書寫示範,並加入我們由專注的學習者組成的社群。您的書法精進之路,從此刻正式啟程。